
攝於2003年3月25日 : 安東尼
親朋好友一詞我們常用, 血親的關係, 與生具來, 姻親與朋友的關係是生後的緣份, 親或朋都可變成好友. 姻親與朋友關係是我們的選擇, 合不來, 雖然決定分開時, 柔腸寸斷, 但時間終究可抹去痛苦. 血親關係由不得你挑選, 合不來, 還是有血緣關係, 斷不了, 可以少來往, 但是永遠不來往, 很難, 也痛苦.
安東尼父母已在極樂世界, 時常會想念他們對我這個老么的特別寵愛, 也有些後悔他們生前安東尼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報答. 小學時代, 父母做生意忙, 後來生意失敗, 父母忙著養家活口, 與父母相處時間非常少. 高中與大學時期, 離鄉求學, 週末假日忙著和同學朋友們胡混, 更少想到回鄉下和父母相處. 大學畢業, 服兵役, 更不可能有時間與父母享天倫之樂. 退伍後, 馬上出國留學, 忙著成家立業, 疏忽了多與父母聯絡的機會. 過了不惑之年後, 忙著事業, 加上所服務公司的企業文化(或是無文化), 不方便多請假, 假期多用於自己的休閒, 帶父母出遊的想法始終未能實現. 等到接近知天命之年,有能力也較有心帶父母出遊時, 父親已不在, 母親也無體力遠遊了. 父親過逝後, 終於懂了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 硬是規定自己每年回台探望母親, 但也總是來去匆匆. 如今已近耳順之年, 不工作了, 雙親已不在, 想到要多花時間給他們溫馨也不可能了.
兒子生長於美國, 我們教養的方式一直自認”開明”, 多與兒子溝通, 從來沒有給小孩任何需要照顧父母的觀念, 甚至即早已告知他不需有照顧父母的壓力. 朋友責斥這種教小孩的方式是不對的, 應從小教導他們牢記需供養年老的父母. 那種方式才是對的? 安東尼沒有答案, 只知需準備全額養老金, 不依靠任何人, 本著的信念是, 親情是自然的, 無法強求.
安東尼的兄姐都居住台灣, 相聚的機會不多. 近年來, 安東尼回台灣的時間較長, 與年齡接近的兩個姐姐相聚時間也較多, 與三個哥哥則無互動, 可能是年齡差距大, 也可能是觀念差距太大. 理說安東尼是老么, 應敬老尊賢, 主動拜訪兄長, 卻有說不出的阻力, 這將是安東尼需要努力改進的行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