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莫高窟

(代發表文章 作者:老水手 –  上次發表文章 代擬阿扁之《課子書》)

這幾年由於特殊的緣由,每年都在金秋九月來到敦煌。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總是吸引我一去再去。每次造訪又都不免流連忘返、低徊不已。

莫高窟入口處勒有石碑,銘刻〈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于1987年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的簡要說明(一)。步行穿過上題〈石室寶藏〉的牌樓後,就是莫高窟的參觀區了。買了門票,耐心排隊,然後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大夥魚貫而入,每梯隊約十來人,每隊由解說員安排參觀七、八個洞窟。其中第十七窟之藏經洞、第96窟之大佛和第148窟之臥佛,是每梯隊都會看的。其他能參觀那些洞窟,就視當天遊客的擁擠狀況與個人的緣法了。

來此參觀的遊客,林林總總形形色色,有慕道的,有瞻仰文物的,有潛心學習的,有好奇心驅使的,有附庸風雅的,有千里迢迢來此旅遊觀光的,有企業酬庸員工嘻嘻哈哈到此一遊的。當解說員娓娓闡述時,有人側耳傾聽,有人忙寫筆記,有人倉皇錄音,有人虛心提問,有人老僧入定,當然也有人心不在焉哈欠連天。

在幽暗的洞窟中,隨著解說員手中的電筒,面對年代這麽久遠而保留下來的建築、彩塑、壁畫,真個令人驚豔、癡迷。偌大的泥塑佛像高逾數丈,以當時的建築技術,是如何完成的?佛像造型敦厚祥和栩栩如生,是否當時這些巧匠也心存慈悲方能相由心生?彩繪的顏料是如何調配的竟能歷千年而不褪色?洞窟內的壁畫更是蔚為大觀令人讚歎,不論是本生、經變、天王、佛陀、菩薩、金剛、力士、飛天、樂伎、供養人等等,均各具丰姿,且隨朝代的不 同而風華各異,北魏與西涼不同,盛唐與宋夏迥異。悉心觀察,從人物的造形與衣飾的改變和色彩的對比,約莫依稀可推敲出它是出自哪個年代的丹青之手。佛陀與菩薩的容貌,也隨著時代的推移由天竺而漢化,由身毒而中華。中原文明與來自天竺的佛教文化,本是同根生嗎?不是;相煎太急嗎?沒有,卻不期然地在此相遇、碰撞、膠著與融合,然後延著絲綢之路翻 山越嶺一路往東,不可思議地枝繁葉茂于華夏九州;她彙集了儒、墨、道的思想,光大了其寬容濟世、心懷慈悲為主軸的九天神佛的漢傳佛法。

步出了莫高窟,頓覺靈台一片空明,感謝了解說員後,腦際中還是疑竇叢生。宏偉的莫高窟依傍著鳴沙山麓的峭壁南北綿延一千七百餘公尺,斷斷續續地開鑿了735個洞窟,它究竟始建於何時?由何人策劃?為何會選在這個遠在大漠的邊陲荒山?歷經一千六百多年,有人管理、修繕嗎?曾經戰亂毀損嗎?前秦、西涼、北魏、盛唐、突厥、吐谷渾、西夏、土蕃、元蒙等都統治過敦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王朝,莫高窟能倖存下來,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嗯!如今已沒人能說得明白了,時間太長久了,地點太遙遠了,若不是那年藏經洞的發現震驚了寰宇,被黃沙淹蓋的莫高窟可能寂寂無聞地已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外了(ニ)。

走著走著,我的思緒雜杳,無心閒逛路旁庸俗的禮品店,文物重地實是不該市儈的。這時突然看到在莫高窟前方不遠的空地上,有幾座造型特異的道士塔,打掃得挺乾淨,維護也很完善。我好奇地湊近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其中有一座竟是那個道士王圓籙的!王圓籙不是被人指責為敦煌藏經洞的千古罪人嗎?

細讀了王圓籙長生塔內刻的功德碑(三),我更納悶了:功德碑上方篆書「功垂百世」,正文「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誌 ……」,落款為「千佛洞太清宮徒子趙明玉、孫方至福 稽首謹誌」。碑文內容沒頭沒尾含糊其詞,僅一味拙劣地歌功頌德。歷來弟子替師父寫碑記,總是胡吹大氣的多,謙遜務實的少,後世也不在意,頂多惹點訕笑罷了。但把王圓籙說成「功垂百世」,就太離譜了。

王道士的圓寂塔

史載,那年,落拓道士王圓籙,陰錯陽差,來到了佛門荒窟,做了莫高窟的守護人。道士進駐佛堂,本就滑稽,上天戲弄人間,讓太上老君的跟班,替釋迦牟尼看門!在佛窟當個小廝掃地清沙,擺個神案收點香火錢化緣,沒人說什麽。至於在千佛洞前立個太清宮,鄉里民間愚夫愚婦,本就釋、道分不清,也就算了。但他竟無知地變賣了國寶,而且是廉價地賣與欺凌國人的洋鬼子,這就大遭非議了。

王圓籙的檔案照片

其實,他的這番作為反應了一個時代的悲劇,他只是這齣悲劇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1900年的中華大地正面臨生死存亡,列強蠻橫、清廷無能、官員顢頇、庶民無知。他也曾試圖與官府溝通,但得到的只是冷漠、敷衍、沒經費。國寶出手前,據說他也曾徬徨、掙扎,但敵不過洋鬼子的巧言、狡詐、傲慢與盛氣凌人,他屈服了,藏經洞空了!真令人扼腕、歎息!後世把盜賣國寶的罪名全數加諸于他,王道士纖小邋遢的軀體,怎能承受如此之重?

離開莫高窟時,天氣陰霾沙塵已起。回程的路上,已是黃沙漫漫。在車中翻閱手中的莫高窟文獻,我的思緒也茫茫。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曾痛苦地嘆道。

百年的羞辱,就從那年發現藏經洞的消息走漏開始 ……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Stein)剛盗挖了樓蘭古國後,就聞風來到了敦煌,他以極少的銀兩連哄帶騙,從王道士手上弄走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

第二年,精通漢學的法國人伯希和(P. Pelliot)在得知莫高窟發現古代寫本後,立即從迪化(烏魯木齊)趕到敦煌,他買通了王道士,在洞中精挑細選了六千多件文書裝箱運走。接著,日本人也來了,俄國人也來了,同樣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巧取豪奪。

當美國人來的時候,藏經洞的文物早已一空,這位口口聲聲要拯救文物的學者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竟用化學膠液與紗布,黏揭盗走多片莫高窟的壁畫。

一車又一車的經卷、文物和壁畫切片,在駝鈴聲中穿過了戈壁,運往了異邦。大漠飛沙呼嘯,掠取者得意狂笑,莫高窟在流淚,中原九州在哀號。

而堂堂大清帝國的滿朝文武和地方官僚,這些袞袞諸公又在哪兒?

二十世紀初給華夏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八國聯軍攻陷了北京,燒殺擄掠不提,對文物的毀壞與豪奪尤其可憎,無能的清廷卑躬屈膝割地賠款。也就在這年列強入侵北京城前夕,奉命戌守京師的團練大臣兼金石學家書生王懿榮,偶然間發現了甲骨文,隨即就高風亮節地自殺殉國了。在此同時,與北京同緯度的敦煌,另一位文化素養低落的道士,無意間鑿開了藏經洞,接著就窩窩囊囊地典當家產了。甲骨文的出土與敦煌寶藏的重現,似乎是上天冥冥中欲喚醒華夏的黃魂。

那年冬天的一場大風雪,捲起荒漠飛沙無數,飛沙似鹽與白雪盤旋,灑落在這個古老民族的傷口上。

【註一】莫高窟入口處石碑上的碑文:"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莫高窟列入世界遺產清單,凡被列入此清單的文化和自然遺址,均證明其具有特殊的和全球性的價值,為了全人類的利益需加以保護。列入日期 1987年12月11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總幹事  費德里科馬約爾。"

【註二】相傳在公元366年的前秦時期,行腳僧人樂僔雲遊至此,某日咋見在對面的三危山上金光萬道佛光普照,於是發願在此鑿洞禮佛、潛心修行。就這樣,第一個莫高洞窟在此建成,此後一代又一代的遊方僧侶、商賈行旅、達官百姓們,斷斷續續地在此捐資開窟,歷時一千多年。直到明代海上絲路的興起,才令這條四郡兩關的大漠絲綢之路逐漸沒落,敦煌也就寂然了,莫高窟也隨之被黃沙淹沒了。

【註三】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誌

民國廿年古七月卅日為吾師王法真仙遊之百日,門弟子咸願碑記行略,請命紳耆,眾皆曰“可”,何幸如之。夫吾師姓王氏,名圓籙,湖北麻城縣人也,風骨飄然,嘗有出世之想。嗣以麻城連年荒旱,逃之四方,歷盡魔劫,恢心名利。至酒泉,以盛道道行高潔,稽首受戒,孳孳脩練。迨後雲遊敦煌,縱覽名勝,登三危之名山,見千佛之古洞,乃慨然曰:“西方極樂世界,其在斯乎?” 於是建脩太清宮,以為棲鶴伏龍之所;又復苦口勸募,急力經營,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此光緒廿五年五月廿五日事也。嗚呼!以石室之秘錄,千百年而出現,宜乎價值連城,名馳中外也。觀其改建三層樓,古漢橋,以及補葺大小佛洞,積卅餘年之功果,費廿多萬之募資,佛像於焉莊嚴,洞宇於焉燦爛,神靈有感,人民受福矣。惟五層佛樓規模粗具,尚未觀厥成功。陸前縣長嘉其功德,委為道會司以褒揚之。今者羽輪雖渺,道範常存,樹木墾田,成績卓著,道家之香火可續,門徒之脩持有資,實足以垂不朽而登道岸矣。夫何必絕食練形而後謂之飛昇哉。

千佛洞太清宮徒子 趙明玉、孫 方至福 稽首謹誌

廣告
本篇發表於 代發表文章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