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宅大樓林立的林口
居美已30年以上,10幾年來,每年回到生長的地方,一開始是為了探忘因家父過逝後孤獨年老的家母。家母過逝後,每年回台已成習慣,在台朋友頗多。因緣際會,今年底開始,以友情價租了好友投資購買的新房,打算每年在台住幾個月。
雖然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即離開台灣,由於自己在台北求學將近10年期間,到處胡混,無論這個城市有多大變化,總還是熟習整個環境。幾年前退休後,回台停留時間較多,更是較熟習整個台灣。此趟回台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將住處整理成溫暖的窩,享受台灣超極方便的生活機能,也順便將所看所聞介紹給海外的親朋好友們。此文針對安東尼居住新北市林口區的 “住” 的經驗與讀者分享。
買房
台灣新生代的薪資起薪每月平均約在NT$2.5萬至3.5萬之間,過日子,雖然辛苦,勉強可湊合湊合。但是房價昂貴,尤其是大臺北地區,非有點積蓄和稍高的薪資,沒有父母的援助,買房是不可能的事。反觀年老的一代,除非較年輕時未在台北地區買房地產;否則,在房地產的投資,幾乎都漲了幾倍,甚至是幾十倍。這些在房地產上賺了錢的退休人士,賣了台北市的房子,移居新北市,多數人都可買2,3戶。有些人更是鼓動兒女們買在同一社區,可互相照應。阿公阿嬤幫兒女照顧孫, 兒女雖然上班忙碌,也未到需要照顧爸媽的年代,但是三代家庭成員住在同一社區,多數人都樂意的。上述現象即發生在週邊的親友們,薇薇安哥哥的同學親友們已據有安東尼居住社區的10~20戶;另有類似群體也居住此社區。
另外一群買房的則是投資客,他們一買就是是好幾戶,以低利率房貸,只付少許頭期款,等待2年後,賣出持戶,賺取房價高漲的利潤,因等了2年,省了不少稅金。前陣子新聞報導,更是有些“有力人士”,只付1%頭期款,向銀行大量借貸,大批搜購豪宅再轉賣,短期即賺取暴利,這種不知是否牽涉違法的賺錢方式,那可能是我們升斗小民做的事呢。
另一類買房者由國外退休後,落夜歸根,有些擁有不少積蓄,有些則賣了國外的房產,移回台灣,或許長住,也或許如薇與安一樣,兩地居住。林口區有不少此類人口,可能是林口的道路寬闊與許多住宅視野較佳,較類似國外居住環境。
當然啦,也有年輕族群買房的,但在郊區如林口,往台北市上班,交通因素,較辛苦,屬於較少數。
建商
幾年前開始,林口區的住宅大廈有如雨後春筍;這一兩年感覺上新房賣得很快,建商簡直是賺翻了。說建商賺翻毫不為過,薇薇安與安東尼住進新屋後,浴室漏水的問題相當嚴重;聯絡建商補修改善,他們的反應有如蝸牛,據管理人員資訊,說是補修申請單太多,進度緩慢。安懷疑這可能是偷工減料的後果。可能防水工作不夠,施工馬虎;在細看其它用的建材,實在不怎麼樣。以安的住處為例,若以總售價換算,約為每坪NT$25~30萬 (扣除30%公設,約每平方呎US$330~400)。每棟大樓至少蓋15層以上,土地成本低,建材成本不高,工程所需所有人員的薪資等費用也不會高,建商不賺翻才怪。這種建設品質和補修的反應速度,如果在美國,建商很可能被告到破產!可是,據說,絕多數建商都是如此,本社區建商已算是不錯的,哎!
以建商對待已購屋客戶的漫不經心,安東尼足以相信建商不會厚待工程人員,尤其是基層勞工;由建商的暴利與間接對於基曾工作人員的薪資與福利的忽視,可以推測到其他行業的類似情況,使得富者更富窮者更窮,貧富不均現象相當嚴重。當然啦,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現象都嚴重,安則認為台灣是屬於特別嚴重的國家之一。這種金字塔型社會在頂尖的顧主們,若只顧自己撈錢,忽略自己員工的福利,一個國家的經濟前途堪慮!
住房
記得兒時貧富不均現象沒有現今嚴重,安東尼朋友多,各”階層”都有,當時住處裝潢精細的家庭並不多;反觀近年,將住所裝潢的華麗舒適的家庭頗多。不過,一直久住原處未搬家的,重新裝潢住處的家庭不算多;一般老百姓圖的是安居,通常不多花錢在裝潢住屋。
說到裝潢,買了新的住宅大樓的屋主都要大整一番,請個設計師是必要的。一般建商買的房已完成相當的程度,各式機能已具備,不裝潢也可住進陽春屋。但是幾乎所有新屋主都要在搬進新屋之前,在屋內大興土木。安東尼住的住處即是一例,幾乎每天準時早晨8點鐘開始,大樓到處各樓層,敲敲打打聲音蠻擾人的,所幸管委會規定施工必須在8am~5pm之間,週末更不得動工,所有施工需報備,否則較早裝潢完住進的住戶,必須忍受永不停止的噪音。
說到大興土木,許多住處打掉牆壁擴大房間是很平常的做法,安的住處即是一例,來訪過的朋友都說像是美式住屋的寬敞,我想也是吧。附近的社區大樓更是只賣 大坪數的“毛胚屋”,買了屋已後,雖你愛怎麼隔間就怎麼隔間,不須費時打掉牆壁,發揮設計師無限的想像空間。
台灣的大樓社區都有進門大廳和一些公共設施,如健身房,娛樂室,甚至是電影院,游泳池等等。安的社區即擁有所有上述設施,也因此每月需繳管理費 (即美國住宅社區的 HOA fees). 社區有管理委員會,由居民選出委員們,托由委員們顧用物業管理公司管裡社區。有些住宅大樓將公共設施建到幾乎大而無當的程度,不但增加管理費,也大大減少了購屋的實際坪數,一般大樓公設約佔30%。如此浪費實際生活空間的做法或許讓居民有住”豪宅”的感覺吧?安則認為大可不必要,但這已成為台灣住房的常態。
說完 “住”,下次介紹大台北地區的 “行”。
非常中肯~ 感謝分享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