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台灣 - 大台北地區的 行

30~40年前,擁有私人轎車的台灣家庭並不多。還記得大學時期,有位同班同學,有次坐私家轎車到學校,找人少的地方,很低調的迅速下車,不想要同學看到,偏是讓安東尼撞見。反觀現在,多數的家庭都有汽車代步;台北街頭偶而還看到Lamborghini, Ferrari 之類的名車,台灣兩個(或三個?)世代後的富裕, 可見一般。

求學時代,無論上學或外出郊遊,代步的是公車,客運或火車,總覺得到那兒都覺得遠。現今在大台北區,若不塞車,從最東到最西,最南到最北,約40分鐘車程可抵達。但在上下班時間,車多,行車時間幾乎加倍,加上尋找停車位的困難,安東尼多數選擇極方便的大眾交通工具 - 公車與捷運。

開車

先談在台灣開車。前幾年之前,回台時薇薇安與安東尼出門,都是搭計程車或捷運,台灣計程車資雖算相對性的便宜,搭多了,花費也相當可觀;搭捷運雖方便,但到有些不設站的地點,則較費周張。近幾年,回台有好友的車借開,神勇的薇薇安開車,安東尼則負責設定GPS和 ”監控” GPS (待讀下節GPS),在駕駛座旁看了幾年,今年初決定掌握方向盤,結果並不如預期的恐怖。於是此趟回台,乾脆申辦了台灣駕照。

安開始開車在大台北區橫衝直撞,得了些經驗與大家分享。以前安東尼只要坐進計程車後就開始緊張,自從自己可以開車後就安心多了;原因是已有一半的 ”運將” 開車算是 “溫和”,其他亂開車的駕駛人數也大減,再者,只要知道在台北如何開車,坐起他人開的車,安心多了。已在台北開了三個月的車,綜合以下結論,給將來從國外來,第一次開車的人,得些紙上經驗,

  1. 不要造成讓其他駕駛無法反應的突發狀況 - 無論你的開車習慣如何,記住不要讓其他人搓手不及。例如,不要突然換車道,急停,等等。
  2. 不開快車 - 只要車速放慢,任何情況下較容意臨機應便而不致於產生擦撞。
  3. 必要時行駛在兩車道間的線上 - 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怎可不守規矩? 安建議的當然是在非高速公路,較塞車的路面;如果您永遠守規矩,將會動彈不得。台灣擁擠的路上,常有短暫停在路旁的車子,擋住車道。適時的在路道線上,非不得已,但是必要。只要注意前後左右的車輛和車速,就可暫時不守交通規而安全的較通暢行車。尤其在道路狹窄的老城鎮,路當中有行人,腳踏車,三輪車,摩托車,路旁一大堆違規和暫停車輛;有時還必需在反向車道上行駛。
  4. 禮讓還是必要 - 隨者老百姓的公德心提高,路上禮讓的駕駛也越來越多,看時機禮讓是絕對的好選擇,不但整體路面交通改善,你的好習慣也無形的會帶動其他駕駛的好習慣。
  5. 左轉時,不一定等對方完全無來車 - 只要行車車速較慢的情況,適時左轉,對方來車會相讓,否則可能擋住後方的車子,也可能永遠無法左轉。
  6. 不要忘了打左轉或右轉燈 - 其他駕駛看到你的燈號後,會跟者適當的反應。
  7. 紅燈不能右轉 - 這是規定,若別人不守規矩,不需要學習。
  8. 特別注意摩托車 - 尤其在擁擠的道路上,摩托車左鑽右竄,容意擦撞。因此應壁免急轉灣。右轉時,打燈號並特別注意右後方是否有摩拖車。
  9. 特別注意行人 - 台灣的許多街道,晚間昏暗,需特別注意是否有行人在行人道上(斑馬線)。甚至也應注意非斑馬線區可能也有行人。
  10. 不能全以常理思考 - 用您在國外(例如,美國)開車的好習慣絕對有幫助,但不要認為其他的駕駛有同樣的好習慣。這就是為什麼要再強調,開車要慢,才有充分時間臨機應變。
  11. 等紅燈時,綠燈亮後別急者啓動,有時會有左右闖紅燈的駕駛。

日後,忘了提醒的,再想到的,會繼續加入上列。

GPS

路不熟,當然就得借重GPS。安東尼買了 Papago (台語:趴趴走) Waygo210 (約NT $3000),軟體為2013年11月版本,至目前為止相當滿意。在台灣用GPS 不能完全信任,尤其在台北市。台北的道路 (其實其他地方也一樣),很多平面道路上加蓋高架道路,較新的GPS雖然會告知應走平面或高架,但對路不熟的外來者,常常還是搓手不急。

另外,GPS 是電腦,很聰明,但不如人腦機伶;雖然會帶路,卻往往兜大圈;有時也不知怎麼的,會帶入死巷。這次回台,安東尼帶者在洛杉機辦事處認証過的加州駕照,往監理所申請辦理台灣駕照;結果GPS帶入一條小小的死巷內,其實監理所就在隔牆。

話說安開者朋友的大車駛入小死巷,左側是牆,右側有電線桿,右後方停者一輛摩托車,左後方停放一部小貨車,左右各約只一尺的空間。安往前往後,來來回回搞了好幾分鐘,可能是住附近的一老一少兩位女士,站在車前 ”看好戲”,安最後決定下車查看還有多少空間可後退以逃離現場。那知老的見安東尼下車即刻問“阿你是不太會開車喔?“,安“我很會啦,甲ㄟ路卡小條“,她“阿你是都阿拿到駕照?”,安“拿了幾十年了,阿監理所地都位?“,她指者牆的另一遍說“地那邊啦”。安進了車又是前進後退搞了一陣子終於倒車成功而解脫,同時看到窗外她倆竊竊私語,可能是說“不會駛車駛尬呀大台”。

安東尼的建議是,路不熟時,出門前先研究地圖。

路標

台灣路標的架設對於駕駛人有多大的幫助?安給路標系統的成績介於及格與不及格之間,認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這幾年薇與安自己開車看路標和紅綠燈的經驗,結論是,它們是給路熟的駕駛看的;聽起來似乎很不合羅輯,但確是如此。以下舉出些較明顯令人困惑的例子。

  1. 高速公路路牌通常只有地名或東西南北方向,少有地名和方向一起顯示的,對於以方向方位找路的人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2. 路標設立位置常失去設立路標的意義。安東尼需要有路標引路時,很多時侯看到路標時已來不及反應,有時候看到路標時卻無法看懂路標的指示。
  3. 多數道路交錯時,不認得路的駕駛只好自求多福,除非將車速降到極低,路標毫無指路的功用。
  4. 多數道路不規則交錯時,往往交通號誌的設立,不知那個號誌是給拿條路。此時,希望你不是第一車,還可跟者前面車輛;否則,求上帝與眾神保佑你。

安東尼只能說,開車時需有些耐心,走錯路時,甚至可停車在安全的路旁,查查地圖或問路,good luck!

停車

大台北地區,尤其是台北市要找個停車位相當困難。即使找到停車場或路邊停車位,收費挺貴的。如果開者較大的車,正好需要平行停車 (parallel parking),那更是頭痛,除非車位很大,安是從來不做平行停車。另外有一種所謂立體停車場,車開進停車位後需要升降的那種,左右空間通常只有1~2英寸,安也只有投降。

不誇張,停好車,兩邊各只有1~2吋的空間

姑且不評論台灣人的開車是否守規矩,開車技術肯定是一流的。常常看到左右都有停車,其間只有狹窄的車位,絕多數人不一會兒就把車子倒進車位,我猜是等取車時容易開出吧。安東尼則需費九牛二虎之力才免強開進停車位,下車時已滿頭大汗,這就是為什麼薇與安喜歡搭大眾交通工具 - 公車和捷運。

大眾交通工具

幾年來為避免開車塞車,避免與其他駕駛爭路,也免除找停車位的煩腦,安東尼現在已可算是台北市捷運的達人,搭公車嘛則需要更多的經驗。

台北捷運系統已含蓋大台北區的絕大部份,搭捷運,走些路,可以到達大眾常去的地方;一些需要走長路的地點,在過幾年都會有捷運站。以安東尼居住林口為例,可搭公車 936或937至圓山捷運站,轉搭捷運,相當方便。

台北捷運乘客排隊的守秩序,搭乘電梯靠右禮讓左側給趕路的,車箱內常見禮讓老弱婦孺的好習慣與公德心是世界一流的。搭公車也有一樣的好習慣,時時聽到駕駛啶嚀乘客上下車注意安全,乘客與司機常常互相道謝,另人感道溫馨。每次搭乘捷運或公車後,安東尼為身為台灣人而感到驕傲。

台北捷運路線圖(圖片來源: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來台灣旅遊若預期搭捷運或公車的機會多,應考慮購買悠遊卡,既方便也享折扣,還可在便利商店當金融卡使用,何樂不為? 悠遊卡使用於捷運,無論旅程長短,進站刷一次卡,出站再刷一次卡;搭乘公車則查看公車上車處顯示“上車”或“下車”刷卡,若看不到顯示,可問司機;有些公車路線長遠,可能需要上車和下車時都得付費,是為兩段式計費。悠遊卡的儲值快用完時,可在各捷運站或便利商店加值,甚是方便。還有,若想騎騎腳踏車,有許多地方有 “U-Bike”,悠遊卡經過網站註冊後,可以借用 U-Bike。

大台北區的公車路線含蓋了各個角落,安東尼搭捷運多於公車,還沒有發現如何容易的從一點到另外一點知道搭那路線公車,會再努力。倒是可介紹一個即時顯示公車路線上,班車的正確位置 App “雙北公車”,等公車時即為方便。

“雙北公車” App

居住台灣,在台灣 Long Stay, 或是到台灣旅遊,有超級方便的大眾交通工具可搭乘。 若不住在台灣,別再等了,馬上可計畫到紐約時報所建議的 “2014年52個可以去的地方” 之一 - 台灣。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4/01/10/travel/2014-places-to-go.html?_r=4

 

廣告
本篇發表於 生活, 雜記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1 Response to 現代的台灣 - 大台北地區的 行

  1. GB 說道:

    每每閱讀版大文章總覺詼諧有趣但有十分中肯,難怪我的朋友中久居美國後回台幾乎都對台灣交通畏懼三分,看來我們是麻木了 呵呵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