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熱鬧一定要湊湊,今天看了這部幾乎全是亞裔演員的好萊塢愛情喜劇“瘋狂亞洲富豪”。看完電影,安東尼腦子浮現幾個關鍵詞,Fairytale (童話故事)、順暢、大卡司、娛樂,還不錯。哪想到薇薇安在電影一結束就向我說”就是一個 Fairytale,不過很順暢,娛樂性片子”,我倆老對於電影與音樂的愛好真是極類似。
對於居住美國40年的安東尼而言,完全可以瞭解劇裡對話的種種現實和幽默,加上也在美國生、養了台裔美國人,更能體會原著作想表達的。劇中出現英語、中語、廣東話、台語,也頗多時候有中文歌曲,第一代美國移民的我倆,更能從原文體會片中的對話,很享受這個娛樂片。然而,對於未久居美國的觀眾,可能失掉許多劇中所給予的樂趣。
薇薇安未注意中文翻譯字幕,我則注意到翻譯的些微疏忽,但這是無法避免的,所謂 lost in translation,無論如何努力,語言經過翻譯總要失落些許。個人常常讚嘆與敬佩一般電影或電視影集的翻譯人員,都翻譯得精彩、貼切,這部電影翻譯迎合台灣觀眾,有趣的借用中文翻成“台文”,出現了”甘溫”、”蝦毀“等字眼,竟然也出現”甲賽“!另外,有一小片段打麻將的劇情,不懂麻將的無法體會。
瘋狂亞洲富豪經過好一陣子宣傳後,本部3千萬製作成本的電影已創造票房佳績,經過兩個週末,美國票房收入已超過7千6百萬美元。其實以片中提及的人物、城市,片名還較接近 Crazy Rich Chinese,或許為了吸引更多亞裔觀眾,只好在片名以亞洲人代替中國人。如果你像我懷疑過三個英文字的組合,是 “Crazy Rich” Asians,不是 Crazy “Rich Asians”。
轉個話題,美國人對大數據可以說是上癮,針對所有人、事、物都可以做長期統計。其中一例,美國電視台轉播高爾夫球職業巡迴賽時,對於某個球員在某個球場的某個洞的職業生涯表現都在做統計!看美國職業籃球、棒球的球迷應該也體驗過類似驚人的仔細統計數字。
回頭瞧瞧電影播映資料,通常特別賣座的電影在瘋狂的第一週高票房後,第二週多是一落千丈。好萊塢電影依在2000螢幕以上開映做統計,在第二週後票房下跌率低於8%的只有68部;“瘋狂亞洲富豪”第二週票房比第一週只掉了6%,是第69部。再進一步觀察,前68部電影中,在第二週票房收入沒有節日支撐的情況下,仍能下跌少於8%的只有7部,“瘋狂亞洲富豪”是第8部。
以下是部份好萊塢電影統計資料,2016年電影觀眾有62%是白人,亞裔只佔8%。”瘋狂亞洲富豪“第一天有44%是亞裔觀眾,但是第二個星期日亞裔觀眾比率跌至27%,白人觀眾為32~48%,西班牙裔觀眾則佔10~13%;此種族觀眾比率的變化,依判斷是因為”瘋狂亞洲富豪“的好影評加上看過電影的觀眾口傳。
我想,居住美國的華裔都應該在社群媒體中看到有關“瘋狂亞洲富豪”的訊息,也都會收到“我/我們去看過瘋狂亞洲富豪,你/你們應該去看看”的訊息,我自己就收到過。由於無分老少的亞裔人口支持而創造票房佳績,加上好評與口碑相傳,其他族裔人口也開始觀看此電影,相信瘋狂亞洲富豪將持續緩慢穩定的增加更多票房收入。
成功的生意人腦筋動得特別快,實際行動也跟進得快,管它是哪個族裔的觀眾多,只要電影賣座當然乘勝追擊,好萊塢已經進行“瘋狂亞洲富豪”續集的準備。